首页 > 政务新闻 > 松滋要闻

一千多年前他经过松滋,留下一段美丽传说

发布日期:2018-09-04

信息来源:中国松滋政府门户网站

云生草履踏芒鞋,双手摩娑醉眼开

竹苦鸣柯招野趣,泉甘濡笔写诗才

梵声高处群鸦唱,塔影空中落雁回

通慧老僧能识我,当年山谷又重来

——北宋·黄庭坚

1000多年前,北宋名士山谷老人黄庭坚两度过境松滋街河市,不仅留下这一脍炙人口的佳作,更留下一个拍案称奇的传说。

甘泉苦竹,相映生辉。1000多年后的今天,虽然时过境迁,物是人非,传奇之地依然清韵流淌,文脉氤氲。

街河市西边有座古寺,寺旁一眼清泉,长流不绝,其水甘洌异常,谓之甘泉。泉畔几簇修竹,四时常绿不凋,其枝形如龙爪,故称龙爪竹,又名苦竹。此地景致幽美,风物俊逸,古人誉为松滋八景之一。

相传北宋绍圣年间,黄庭坚因修神宗《实录》失实被谪,从京城赴黔州贬所,途经松滋。行至街河市,见一草庵,遂往庵中投宿。庵中住持长老,法名通慧,见有远方来客,热情相迎,安顿食宿,周全备至。用罢晚膳,黄庭坚带上香烛,来到前厅拜佛。三叩已毕,庭坚抬眼前望,但见香炉中倒插一支中楷狼毫,不觉蹊跷,趋前近看,顿然大惊。众人见状,尽皆愕然。

不一会儿,黄庭坚转过身来,朝通慧拱手道:“敢问长老,此笔从何而来?”通慧道:“此乃贫僧浚井而得。”黄庭坚道:“此极似在下所遗之管。”“如此说来,请大人细观。”通慧取下狼毫,递与庭坚。“果如其然,长老请看,此处所镌二字便是在下敝号。”通慧接笔,果隐见管尾“山谷”二字迹痕。“大人此笔何处所遗?”“蜀中虾蟆碚。一日书罢濯笔,不慎坠入井中。不期今日在此寻得,真乃异事!”众闻此言,愈觉惊奇。

通慧寻思:“蜀乡遗物,楚地复得,莫非吾井与蜀中泉脉相通?”

遂命小僧从井中打来泉水。庭坚连品数口,果与虾蟆碚泉味相同。通慧捧笔上前:“既是大人之物,理当奉还。”黄庭坚道:“晚生情愿相赠,恳请笑讷!”

送走客人,通慧手持狼毫,踱至井边,凝视泉涌,暗自思忖:“区区三寸之管,小小文房之物,何以能辗转黄泉之下,流徙千里之遥,穿山过岭,自蜀入楚?”百思不解,心中茫然,信手将笔插入井畔湿润之地。不想这笔管着土即活,顷刻泛青,不过半个时辰,已长出几根芽来,几日后便笋干森然,枝繁叶茂。此竹节生五枝,独具一格,全不似楠、桂、金、水诸竹。尤可怪者,是其长于此地,终年欣欣向荣,移植他方,立时凋零枯败。乡人争相观看,因闻其种于迢迢千里之外,艰苦流止至此,故称之“苦竹”。通慧为酬敬神灵功德,乃游方化缘,重修寺院,命名“苦竹寺”。

星移斗转,冬去春来,不觉五个寒暑过去,黄庭坚遇赦归来。再经街河市,但见此处寺宇轩昂,塔楼巍峨,疏竹摇摆,佳木葱茏,景象大非从前。想自己几载备遭坎坷,一朝重受天恩,不禁感慨万端,诗兴大作,遂题七律一首,以抒情怀(即篇首诗作)。

甘泉通蜀,千里迢迢;插笔成竹,濡笔写诗。寺院、庵门、竹林、甘泉,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组合,但有了山谷老人黄庭坚的传说,给寻常的景观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,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。

“松滋县西竹林寺,苦竹林中甘井泉。”此后,诸多文人墨客驻足于此,吟诗泼墨。如今深藏松滋二中的“古八景”,因为名人雅士的造访或吟咏,已然声名鹊起。诗意融汇集聚,文心潜滋暗长,古韵百世流芳。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、市实验初中教师刘盛云《题赠松滋二中诸学子》:

将濡妙笔续风流,山谷痴心且作俦

苦志成时听细雨,新篁一夜已齐楼

(权柳沁 马 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