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政务新闻 > 松滋要闻

【松滋精神大家谈】熊韬:松滋精神要独特、恒久且文艺

发布日期:2020-07-14

信息来源:中国松滋政府门户网站

《松滋精神大家谈》专栏

植根精神内涵,传承千年文明;

崇尚乐乡风骨,彰显地域特色;

凝练城市精神,涵养人文气质。

“松滋精神”,是城市的风骨所在,是人文历史的传承。兼收并蓄,高度凝练,让“松滋精神”成为耳熟能详的一句流行语,成为代言城市的文化名片。市融媒体中心推出《松滋精神大家谈》栏目,归集众家精髓,荟萃各方意见,见仁见智,以飨读者。

我认为“松滋精神”应具备三个要素。

一是要有独特性。应当与松滋地域文化相契合,不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,例如“诚信”“友善”等,已经作为全国人民信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如果再在“松滋精神”中出现,意义不大。二是要有恒久性。不能上面提“八荣八耻”,我们就表述“知荣明耻”,上面提“中国梦”,我们就表述“圆梦”。一定要管长远,力争做到百年不过时。三是要有文艺性。语言要响亮、雅致(当然也不是看不懂的老八股那种)。关键节奏点的字,声韵上要平仄相间,念起来才有抑扬顿挫,朗朗上口。例如我们前期征集的“松滋精神”候选表述语中,有一条:厚重、开放、睿智、卓越。这八个字,关键节奏点上的四个字“重”“放”“智”“越”都是仄声,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,只有出气,没有美感。

我个人也不揣鄙陋,草拟了两条,供大家参考。

第一条:崇文尚礼,蕴藉有为。

松滋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。北宋年间,大教育家胡瑗撰写的《松滋儒学记》就是最好的证明,首句被习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时引用。崇文之风不仅有悠久的历史,当代松滋教育质量综合水平也长期位居荆州县市区前列。

松滋也是礼乐之乡,松滋人是非常崇尚礼节的。礼乐不分家,我们有国家级非物遗松滋说鼓子,松滋京剧团两进中南海,松滋滚灯舞在1957年进京展演受到周恩来总理、朱德委员长接见……到现在我们的群众文化依然繁荣,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尚礼。

松滋人逢节庆、遇红白喜事,都有约定成俗的、一套一套的礼仪。比如松滋的传统婚嫁仪式,就有“看家”“订婚”“求肯”“报期”“过礼”“升号”“陪郎(姑儿)”“迎亲”“辞堂”“哭嫁”等四十余套仪程,每一套仪程都有特定的歌谣。又比如松滋人修造房子前,木匠要去山上选梁树,木匠选中以后,首先由掌墨师傅“祭梁”,拜鲁班先师,然后会唱到:“三炷神香达上苍,一阵鞭炮喜洋洋。鲁班赐下开山斧,主东请我砍主梁……”以致后面“伐梁”“画梁”“赞梁”“开梁口”“上梁”“挂梁衣”“升梁额”“抛梁粑”“降梯贺喜”都有仪式、有歌谣,直到现在松滋农村建房尚延续上梁的风俗。其实“尚礼”也是崇德的表现,它体现了松滋人的涵养。

“蕴藉”的意思是形容人有蕴涵,有君子气质。出自《汉书·薛广德传》:“广德为人,温雅有蕴藉。”松滋人很质朴,但不直白。松滋虽处湘鄂西,但民风不彪悍。松滋人普遍冷静谦和有涵养,不会遇事就喊打喊杀。这也是松滋人长期以来,在“崇文尚礼”的教化中沉淀下来特有的精神气质。比如我们松滋人待客,会宰鸡杀鱼,土鸡炖萝卜,辣椒煎鱼。主人在请客人吃菜时,会讲“您把萝卜搛了吃”或“您把这辣椒搛了吃”,绝不会讲“您吃鸡”“您吃肉”“您吃鱼”,否则就失礼,这就是一种蕴藉。

松滋人的谦和之风与君子气质无处不在。比如松滋人第一次到别人家里拜访,见面常会说“您住在金窝福地呀”类似的话,主人常会答“家穷屋窄,您没得地方放脚”类似谦卑的话语。时时刻刻尊重客人,不显摆,不自满,不让对方难堪。

松滋人长期在这种礼乐文化中养成了蕴藉的特质,正是基于这种蕴藉,使松滋人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心态,从而营造出和谐共荣的环境。“有为”是哲学名词,即有作为,《易·系辞上》:“是以君子将有为也。”松滋人坚毅勤勉,见贤思齐,在不同的领域各尽其职,各展才华,臻于至善,以期于有作为、有大为。

第二条:融巴贯楚,稽古振今。

这一条是从松滋地域角度思考而来的,松滋地理环境特殊,上控巴渝,下连荆楚。同时,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文环境。松滋是典型的巴楚文化交融之地,古代松滋位于巴楚之界,时势相异,此起彼落。直到清顺治、康熙年间,官府为避容美土司,曾将松滋县治迁往公安三冈湖,共历时26年之久。当代松滋的姓氏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江西,纯正的巴人后裔非常少。但是,千百年的文化交融,却使我们延续了许多巴人的习俗。比如上世纪末,松滋农村的老年男人都爱缠头帕,这就是典型的巴人习俗。又比如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方砖围成的火塘,老人大都拿着很长的烟担围坐在火塘抽毛坝烟,这也是典型的巴人习俗。还有避煞、哭嫁等等,都是巴人的习俗。但是我们松滋这些习俗与巴文化腹地恩施、长阳等处又不尽相同,与江汉平原的楚文化习俗也有一定的差异。

松滋人既有巴人诚朴率真,又具有楚人以梦为马的创新精神,我认为这是巴楚文化长期在这里交融贯通的结果。“稽古振今”就是以考查古事作为借鉴,以振兴现代。

唐魏征有名言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。松滋人爱学习,善于借鉴前人经验,而预知事情发展过程。松滋人循古但不泥古,能做到古为今用,推陈出新,在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岗位,齐心协力为建设美丽富饶的金松滋而努力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