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走进松滋 > 人文松滋 > 观非遗

松滋说鼓子

发布日期: 2023-08-30

信息来源: 松滋市人民政府网

据现存资料考证,松滋说鼓子原名说古书,由元、明朝的词话演变而来,并逐步形成一种民间说唱形式。清同治年间(1862年前后)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、西斋、街河市、纸厂河一带流行。说鼓艺人,沿门说唱谋生,最初,只一人打鼓说书,既无唱腔,又无伴奏。由于单纯的说书受到冲击,日渐衰微。恰适北曲南移,说书艺人赵成云便与唢呐演奏者江学鑫合作,对说书形式进行了一番改造,将堂木改用堂鼓,依书段情节变化加进北来小调,在评说的末尾加一句或两句行腔演唱,唢呐按曲牌拖腔伴奏,新颖别致,使表现形式更为灵活,并逐步发展为两人演唱,一人打鼓说书,一人吹唢呐伴奏,并与说书人插白答问。

唢呐曲牌有水波浪六字调慈相怜等。音乐分两大类,即吹奏牌子曲和唱腔曲牌。

鼓书说唱经过历代艺人们的传承和不断改进,已经有了长足的变化,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,通过曲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说唱并重,音乐吸收松滋民歌部分曲调,伴奏除唢呐外,还增加了管弦、弹拨乐器。使得演唱、音乐、击鼓于一体,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奇葩,深受群众欢迎,在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。